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

「搶救就業」優先於「搶救失業」

2009-01-15 中國時報 【林建山】  緊隨二○○八年九月國際金融產業崩壞,繼起而至的是全球失業浪潮的湧現。所有先進國家政府無一不為此急謀有效對應之策,既經數月之協議,大家比較趨於一致的策略作法,是搶救就業優先於搶救失業。
 檢視一下全世界這一波五十年來最徨疾的失業浪潮,有幾個前所罕見的特徵:
 第一,是失業情勢的惡化,呈現直線下墜態勢,在短短一季間,即金融業停關倒破潮後的十月、十一月到十二月的連三個月之內,就創造出幾乎是所有先進國家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失業人口。
 第二,幾乎多數先進國家的失業來源結構皆非常近似:將近百分之五十的失業人數來自於勞動力最為密集的服務業;超過四分之一的失業人數來自於製造業部門;超過六分之一的失業人數來自於營造建設部門;而另有百分之十二以上的失業人數來自於零售業部門。
 第三是,無薪假的增長比率勁升,先進國家的平均每周工時已降至三十三.三小時的超低水準,最近三個月,無薪假的增加速度、換算年率,早已高逾百分之七。預計二○○九年第一、二季的情勢還會更加惡化,引人驚心。
 第四是,非典工作(non-full-time-work)規模的倍增。在美國人數是從三四○萬人激增到八百萬人(約二點四倍),歐盟國家的平均水準,同一期間也大致與美國模式相當。
 因此,美國總統當選人在十日當天就強調,面對這一嚴峻情勢,美國政府不再採取過往舊式的救濟失業者途徑,改而採取促進就業機會與擴大就業空間的手段來對應。歐巴馬策略的重點有三:一是藉由各種產業中的中小企業來創造就業機會;二是以民間部門為主力來創造就業機會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業機會要從民營企業產生;三是政府「搶救就業」的預算,係採取直接挹注到產業界方式,而不須假手金融業在中間轉一手。
 依歐巴馬策略,至少可以解決既已失業的二六○萬人及亟待全職工作的三四○萬人,合計六百萬人之中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勞動力,得到實質的幫助。
 在政府公部門的投資方面,更將直接勻撥經濟振興方案經費進行四大項投資:第一,投資乾淨能源,創造五十萬個工作機會,第二,將百分之七十五聯邦政府建築均予以更新現代化,並協助二百萬個家庭的能源使用效率,第三,投資改善全國健保醫療體系及其病歷現代化,第四,投資全國學校建置二十一世紀教室、實驗室及電腦設備。這四大投資都不採用直接給錢勞動力的「移轉性支出」方式,而是進行具有「生產性」且能有效帶動民間產業營運與市場規模的準基礎建設投資。
 反觀臺灣當前失業惡化情勢,無論在結構、屬性、特徵上,似乎也都與美國、歐洲所面對的情勢了無二致;但是,我們所既見的政府對應之策,包括消費券、訓練補助、貼補雇用,以致所謂的「較大型的搶救失業計畫」,在基調上仍然不脫既往幾個世代早已用老用盡的「針對失業人口的救助福祉」為核心政策思維。所使用的,也都是不太具有生產性與永續性價值的「移轉支出」手段。
 其實,以發展經濟學的論證經驗法則來看,在一個國民所得超逾一萬三千美元的社會,以資本密集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為主力的經濟國家,平均自然失業率在百分之五上下,是一個例常的樣態,根本不是什麼可能有效予以減降的特殊樣態。這也就表示,我們政府迄今所採行的種種「搶救失業」的作法,而冀望能夠消弭掉現已發生的這四.七%失業率,必會是一個事倍功半,甚至是徒勞無功的戰略作為。
 為今之道,應盡早向歐巴馬策略及歐盟對策看齊,以「搶救就業」思維取代「搶救失業」之思維,立即調適「三挺政策」必先挺銀行再挺企業的「間接搶救」方式,改而轉用直接振興工商產業著手,則庶幾或有提早讓我國經濟回春的可能。
 (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)

沒有留言: